纪秦娥知道这叫做《报恩宝诰》后,央秦香莲教她,自己又祈祷了一回,同样的心诚。
次日盛会,人山人海。
道观之中,人们静默而立。
直到仪式结束,才有人在窃窃私语:“那个穿道袍的美髯公,就是均州知州,怪不得今年要帖子,原来是知州大驾光临,闲杂人等免进了。”
“好大的官威,官家尚且与民同乐,他倒是独乐乐。”
“小声些,倒不是他开了先例,祭祀本就得庄重些。”
“他当我武当县是那等民智未开化的穷乡僻壤,个个都晓理得紧。”
场中不知何处传出轻笑声。
“本来就是嘛,我年年夏至都来拜,今次险些进不来,多亏观里道长知我,否则真武大帝怪罪下来如何是好?”
听到这里,秦香莲闭起耳朵,回屋为纪秦娥梳妆。待到月起时分,纪秦娥穿着那身流光溢彩的衣裳,粉墨登场。
而秦香莲则是借到了五龙观里的那面珍贵宝镜,将月光打到纪秦娥的身上,又投影到事先准备好的幕布之上。
日月广场乐声响起。
各处都骚动起来,纷纷赶出来,漫天星子之下,纪秦娥执道家礼仪盘坐于莲盘之上,双眸静闭,面有神光,云雾缭绕,披帛翻飞。
有民众虔诚拜倒:“碧霞元君降世!”
秦香莲心底暗自道歉,没想到蹭上泰山奶奶的热度了,奶奶勿怪。
第二日,这一套又被用在了山脚下。
第三日,这一套再次被用在县城里。
不知道是谁对外宣扬,秦氏布庄掌柜娥娘子是泰山奶奶座下侍女眼光娘娘转世,应奶奶济危救难的心愿下凡,赐福消灾,利姻缘子嗣。所以她在的秦家庄灾年也有食有衣,人丁兴旺。
秦氏布庄一时间客似云来,门槛都被踏破了。
因着这事,陈跛子连夜雕了碧霞元君与眼光奶奶的双人像,供奉在堂前,人来人往,就有人想请神像回去。
人家不惜银钱,陈跛子舍不得拒绝,雕得累人,他试探着问:“大郎媳妇,要不我也收几个徒弟,开个木工坊?大郎二郎都无甚木工天赋,我这手艺虽一般但若没个传承,又总觉着可惜。”
陈跛子能有这个想法,秦香莲自然大加赞赏:“阿舅只管开,从布庄里支钱,盈利了再还。”
陈跛子嘿嘿笑:“那倒不用,这段日子攒得差不多,我挑地方买个铺面就办起来,以后也算是二郎的家产,不至于被人嚼舌根说他吃软饭。”
陈氏木工坊开门迎客,就在秦氏布庄背后的位置,中间虽隔了一条街,但穿过去不消片刻就到。
“姊姊!”
原来是秦庆霞领着织宋骙骙还有金氏和吉祥三宝,一起坐着牛车过来了。
骙骙一马当先地跳下车:“香莲姊姊,我和织宋好想你,你想不想我们?”
秦香莲蹲下身,一手搂一个:“姊姊也很想你们,阿姑和祖母呢?怎么就只带着骙骙过来了。”
织宋低着头道:“春娘和冬郎前几日生病了还没好,二婶和奶奶在家照顾,抽不开身。但姊姊不用太担心,吃过药已经好得差不多,今天精神不错。”
秦庆霞补充道:“我娘去瞧过,不是什么毛病,只是吃太饱积食,喝了药吐过几回,后面少吃点养养胃。”
秦香莲放心不了,在镇里待不下去,把镇里的事情托付给纪秦娥,吃过开业和庆功的宴席,就跟着一行人回去了。
秦庆霞回家后,跟她娘绘声绘色的描述:“那套声名远扬的嫁衣是真漂亮,像是仙女的衣裳,就是太贵了,一套要几十贯,只有大户人家的小姐才买得起。不过秦娥姊姊说,等我成亲,她借给我穿一天,不要钱。”
齐氏急道:“那么贵的衣裳穿坏了可如何好,你怎么开这个口,脸皮忒厚!”
秦庆霞摇头,她顶多就是眼神格外热切:“不是我开的口,估计是看在香莲姊姊面子上借我的,而且哪里就那么容易穿坏,我就穿一天,弄脏都不会。”
一想到能穿那么漂亮的衣裳嫁人,她就说不出拒绝的话,她知道这样可能有点不好,可是见过了那身衣裳,哪个女娘能不心动?更别说她正待嫁呢。
齐氏满眼无奈,她实也不忍心拂了女儿的一个心愿,可实在太贵重。
回头与香莲再说说吧,就当租借,多少也给些钱。
金氏也把憋了很久的话说了出来:“香莲,能不能让我家那口子,也去陈氏木工坊做活?他就是木工学徒,之前不说也是怕你误会。”
怕误会姜岸抢陈跛子饭碗,现在看,别说姜岸是个学徒了,就是个正经木匠师傅,也抢不走陈跛子的饭碗。
秦香莲也不答应也不拒绝:“你可让他去找我阿舅试试,我阿舅也正收徒弟,若是阿舅愿意,就可顺理成章留下。”
金氏喜不自胜:“你家都是仁义的。”
陈氏木工坊的待遇可比姜岸现在待的木工坊好上许多,且老木工坊里头老师傅多,他本就没学上多少独门手艺更出不了头,在新工坊里就不一样了。
金氏想着过几天,姜岸回来,她就把这个事告诉姜岸,让他去试试。
村里因为秦香莲回来的事情热闹一通,秦氏布庄办得好不说,还给赘婿的爹开起了木工坊,当真是个顶顶孝顺的媳妇。
镇上也热闹极了,原本还有人觉得秦氏布庄沽名钓誉,说什么碧霞元君眼光娘娘的话骗人,结果今日有人去了一看,没把吉祥三宝稀罕死。
“因有娘娘转世的娥娘子庇佑,主家秦娘子就是生的龙凤胎,她家请的帮工金氏更是好孕,一胎三宝,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”
“我还听说那娥娘子娘家姥姥,足足生了九个孩子,全都养活了。”
“呦!这可真是了不得!”
“那娥娘子自己怎么不见动静?”
“你懂个甚?娘娘心怀四方自然是普照众生,一心一意舍己为人,哪里会顾上自己。”
转世之说更是传得神乎其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