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心弦暗动夜阑珊(1 / 1)

太子萧彻那句“孤倒要看看,你这柄‘雪刃’,究竟藏了多少锋芒”的低语,如同无形的丝线,缠绕在沈青鸾的心头,让她在回到母亲厢房后,依旧感到一丝挥之不去的寒意。他看穿了她的伪装,至少看穿了部分。这份洞察力,比她预想的更为敏锐。

她坐在母亲榻边,望着苏氏沉睡中依旧紧锁的眉头,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脖颈那道淡淡的红痕。玉环已深埋地下,再无踪迹可寻。如今,她最大的“破绽”,便是这副刻意遮掩的容颜,以及昨夜那首被太子捕捉到的《定风波》。

“鸾儿,”赵尚仪端来汤药,看着她灰黄黯淡的脸,心疼道,“方才夫人那边……没为难你吧?我看你回来时脸色不太好。”“无事。”沈青鸾接过药碗,轻轻搅动,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,“只是夫人考校了几句,我答得不好,惹夫人失望了。”她语气平淡,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失落。

赵尚仪叹了口气,压低声音:“鸾儿,你何必……非要如此?殿下明明……”“嬷嬷,”沈青鸾打断她,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风未止,树便不能招摇。我们如今,经不起任何风浪了。”她将药碗递到唇边,吹了吹,垂下的眼睫遮住了眸中深沉的思虑。太子的兴趣,如同一把悬顶之剑,既是机遇,亦是危机。她需要更谨慎地编织这张“藏拙”的网,同时,也要为这柄“雪刃”,找到真正出鞘的契机与……磨刀石。

傍晚时分,云静姝身边的侍女再次前来。这一次,送来的并非衣物药材,而是一卷用蓝布包裹得整整齐齐、略显陈旧却保存完好的琴谱。侍女恭敬道:“夫人说,今日见沈姑娘对音律似有感触,恰好得了一卷古谱,名《潇湘水云》,曲意高远,赠予姑娘,或可解忧怡情。”

沈青鸾心中微动。这琴谱……正是白日里那谢家孤女谢无涯拼死护住的那一本!云静姝此举,是何用意?是试探她对白日之事的反应?还是……有意无意地为她与谢无涯牵线?

她面上不动声色,依旧是那副怯懦感激的模样,双手接过琴谱,深深福礼:“民女谢夫人厚赐。只是……民女粗鄙,恐辜负了这高雅之物。”她将姿态放得极低。

侍女离去后,沈青鸾展开那蓝布包裹。琴谱纸张泛黄,字迹娟秀,显然是被主人极其珍视之物。她指尖拂过那些古老的音符,心中却想着那个在泥泞中倔强护谱的身影——谢无涯。同是天涯沦落人,她赠诗,是出于悲悯;而云静姝送谱,则更像是一步棋。

夜深人静。苏氏服了药,呼吸平稳地睡去。赵尚仪也在外间歇下。驿站陷入一片沉寂,唯有窗外寒风呼啸。

沈青鸾却毫无睡意。白日里太子那穿透性的目光,云静姝的试探,谢无涯绝望又倔强的眼神,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盘旋。一股难以排遣的孤寂与压在心底的沉郁,如同冰冷的潮水,悄然漫上心头。

她披上那件灰扑扑的外衣,悄无声息地走出厢房。驿站的后院,有一处废弃的柴房,远离主屋,平日罕有人至。柴房外有一方小小的石台,积满了灰尘。

沈青鸾寻了块破布,仔细擦拭干净石台,将那卷《潇湘水云》轻轻摊开。月光清冷,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,勉强照亮了泛黄的纸页。驿站中没有琴,她只能就着月光,指尖在冰冷的石台上,无声地模拟着琴弦的按捺与勾挑,心中默念着那古老而苍凉的曲调。

《潇湘水云》,相传为南宋郭楚望所作,感山河破碎、身世飘零,借潇湘水云之缥缈,抒故国哀思与隐逸之情。其曲,幽咽处如孤雁哀鸣,激越处似惊涛拍岸,沉郁处若云遮雾锁,空灵处又恍若遗世独立。非胸有丘壑、心藏悲怆者,难解其意,更难奏其神。

沈青鸾闭上眼,指尖在石台上缓缓移动。她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洞庭之上,看云水苍茫,感家国零落。父亲的含冤,母亲的病弱,家族的倾覆,流徙的艰辛,对未来的渺茫……所有压抑的情感,在这一刻,找到了无声的宣泄口。她的指尖越来越快,动作越来越流畅,仿佛真有一张无形的古琴在她手下发出悲鸣与呐喊!

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未曾察觉,柴房那扇破败的窗棂后,一道瘦小的身影,正屏息凝神地注视着这一切。

是谢无涯。

她白日得了夫人做主要回琴谱,又被沈青鸾那首《定风波》点燃了心火,辗转难眠。听闻沈青鸾深夜独往后院,便悄悄尾随而来。此刻,她看着月光下那个灰衣女子,在冰冷的石台上忘我地“抚琴”。那专注的神情,那指尖流淌出的、无声却仿佛能穿透灵魂的韵律,那周身萦绕的、浓得化不开的孤寂与悲怆……谢无涯的心脏被狠狠攫住了!她不懂音律?不!她不仅懂!她甚至比任何人都能触摸到《潇湘水云》的灵魂!她白日里的怯懦卑微,全是伪装!

就在这时,沈青鸾的指尖猛地一顿,仿佛按住了某个极其复杂悲怆的音节。她深吸一口气,迎着清冷的月光,用一种极低、却蕴含着无尽苍凉与不屈力量的声音,轻轻吟诵起来,仿佛在为这无声的琴曲填词:

《水调歌头·夜抚潇湘水云》孤影对寒月,素手叩冰弦。潇湘云水何处?烟霭锁重渊。忍看山河零落,犹记门楣碧血,此恨塞坤乾!身似飘蓬转,心逐塞鸿旋。霜刃冷,玉壶澈,志难迁。九重枷锁安困?振翼待风抟!莫道红妆柔骨,且看青锋藏袖,终破玉门关!待到霾消日,朗朗照河山!

这首《水调歌头》,字字血泪,句句铿锵!上阕以“孤影寒月”、“素手冰弦”开篇,点出抚琴场景与心境孤寒。设问“潇湘云水何处?”暗喻前路迷茫(“烟霭锁重渊”)。直抒胸臆“忍看山河零落,犹记门楣碧血,此恨塞坤乾!”将家国破碎(山河零落)、家族冤屈(门楣碧血)的滔天之恨倾泻而出!“身似飘蓬转,心逐塞鸿旋”写尽身世飘零却心志高远(塞鸿喻志向)。下阕“霜刃冷,玉壶澈,志难迁”再次强调“雪刃藏锋”与高洁志向不改(呼应前文诗词)。“九重枷锁安困?振翼待风抟!”是质问,更是宣言!核心句“莫道红妆柔骨,且看青锋藏袖,终破玉门关!”将“红妆战甲”意象推向极致(青锋藏袖),目标明确指向平反(“破玉门关”喻冲破阻碍)。结句“待到霾消日,朗朗照河山!”是终极愿景——还家族清白,还天下清明!词风沉郁悲怆,气势磅礴,是沈青鸾内心压抑情感的总爆发!

她吟诵的声音很轻,却字字清晰,带着一种穿透夜空的孤绝力量。最后一个字落下,她缓缓睁开眼,眸中水光潋滟,却比月光更清冷,更坚定。

窗棂后,谢无涯早已泪流满面,浑身颤抖!她虽不能完全理解词中所有典故,但那喷薄而出的家国之恨、沉冤之痛、不屈之志,以及“青锋藏袖”、“终破玉门关”的决绝誓言,如同惊雷般在她心中炸响!白日里那个赠她饴糖、赠她希望诗句的卑微女子,此刻在她眼中,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,身披月华,心怀利刃!

“谁?!”沈青鸾敏锐地察觉到一丝细微的抽泣声,猛地转头看向柴房窗口。谢无涯慌忙想躲,却因腿脚冻得麻木,一个踉跄摔倒在地。

沈青鸾快步走过去,看到是谢无涯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随即恢复平静。她蹲下身,看着泪眼婆娑、瑟瑟发抖的少女,没有质问,只是轻声问:“摔疼了?”谢无涯拼命摇头,哽咽着说不出话,只是死死攥着衣角,眼神却无比明亮,充满了敬畏与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。

沈青鸾伸出手,将她冰凉的手握在自己同样微凉却坚定的手中:“夜深露重,回去吧。”她声音温和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。谢无涯看着她灰黄黯淡的脸,此刻在月光下,那刻意伪装的平庸之下,仿佛有光要透出来。她猛地反握住沈青鸾的手,用尽全身力气,嘶哑却无比清晰地低声道:

《鹧鸪天·誓从》萍水蒙君一语温,寒潭照影见昆仑。心音已共潇湘水,霜刃甘随玉魄魂!虽草芥,亦知恩,此身从此寄辕门。他朝若得开枷日,愿为知音碎此琴!

这首《鹧鸪天》,是谢无涯的投效与誓言!上阕“萍水蒙君一语温”感念沈青鸾赠诗之情(“一语温”指《定风波》),“寒潭照影见昆仑”喻沈青鸾在她绝望时如高山(昆仑)般带来希望与指引。“心音已共潇湘水”表明心志已与沈青鸾共鸣(潇湘水云之悲怆),愿追随其“霜刃”(志向)与“玉魄魂”(高洁品格)。下阕自谦“虽草芥”,但“亦知恩”,誓言“此身从此寄辕门”(辕门指军门/沈家门庭,喻效忠)。结句“愿为知音碎此琴!”以琴者最重的誓言(碎琴)表达至死不渝的追随决心!词风质朴却情真意切,掷地有声!

沈青鸾看着眼前这个瘦小却眼神无比坚定的少女,握着她的手紧了紧。冰冷的月光下,两颗同样饱经苦难、渴望破局的心,第一次真正靠近。谢无涯,或许就是命运为她送来的第一块“磨刀石”,也是她在这孤绝之路上,意外收获的同行者。

“好。”沈青鸾只回了一个字,却重逾千斤。她扶起谢无涯,“先回去。活着,才有将来。”

驿站另一处高阁之上。萧彻负手立于窗前,遥望着后院柴房的方向。方才那低沉却饱含力量的吟诵声,在寂静的夜里,隐隐约约飘入了他的耳中。他虽未能听清全部词句,但那沉郁顿挫的韵律,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孤绝与不屈,却如同无形的鼓点,敲击在他的心头。

他仿佛看到了那个灰衣女子,在清冷的月光下,以石为琴,以词代剑,独自对抗着整个世界的黑暗与不公。

“孤影对寒月……此恨塞坤乾……莫道红妆柔骨,且看青锋藏袖……”他低声重复着捕捉到的零星词句,深邃的眼眸在夜色中熠熠生辉,嘴角勾起一抹复杂难辨的笑意,其中夹杂着惊叹、探究,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……悸动。

好一个“青锋藏袖”!好一个沈青鸾!这份在无人处独自绽放的惊世才情与孤勇,这份深藏于卑微表象下的铮铮铁骨,远比那惊鸿一瞥的容颜,更让他心弦震动,更让他……欲罢不能。

夜阑珊,心弦动。柴房外的月光,悄然照亮了前行的路,也映入了九重宫阙深处,那最尊贵之人的眼底。

(第二十一章心弦暗动夜阑珊完)

最新小说: 开局即破产?我捧红了半个娱乐圈 病弱早逝小师妹,重生成全宗团宠 相思湖溿 快穿,你不要过来啊喂 我的电子男友来自现代 八零年代独生女,卷王爸妈带我飞 隐婚妻子水泥封心,顶流大佬慌了 半秋三更梦 京夜靡靡 江水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