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> 玄幻奇幻 > 书生红尘泪 > 文章得圣心,书生忽为官

文章得圣心,书生忽为官(1 / 1)

江颂离开青石城时,已是初秋。他将那篇《文武辩》誊抄了数份,一路走一路与人探讨,遇着乡绅便谈“文武治乡”,逢着镖师便论“武守文规”,虽偶有辩驳,却也让更多人知道了“文不可孤,武不可独”的道理。

这日他行至帝都长安,恰逢三年一度的“献言献策”之期。各地学子、官员皆可将策论呈于朝堂,若得圣心,便可破格录用。江颂本无意仕途,却在客栈听闻朝中正因“文臣武将相争”而议事难决——文臣言武将拥兵自重,恐生祸乱;武将斥文臣空谈误国,不解军情。双方僵持不下,连皇帝也颇为头疼。

“或许,我的文章能起点作用。”江颂望着窗外巍峨的宫墙,心中微动。他取出《文武辩》,又添了数条“文武相济”的具体策论,比如在军中设学堂教兵法谋略,在地方选武师护乡学安宁,托客栈掌柜转交给了一位在翰林院任职的远亲。

原没指望有回音,谁知三日后,一队锦衣卫竟寻到了客栈。为首的校尉一身蟒袍,见了江颂便拱手道:“江先生,陛下召您入宫。”

江颂心头一震,随校尉穿过朱雀大街,踏入朱红宫墙。沿途金銮殿巍峨,御花园雅致,却都不及他手中那卷被太监接过的《文武辩》分量重。

养心殿内,檀香袅袅。未央皇帝端坐龙椅,虽已年过四十,目光却如炬。他将《文武辩》放在案上,指着其中“文如舟、武如桨”的比喻,朗声笑道:“朕读遍天下策论,皆言文武相悖,唯有先生言文武相成。你且说说,这舟与桨,该如何同渡?”

江颂躬身行礼,从容答道:“回陛下,舟需桨以破浪,桨需舟以载道。譬如帝都防卫,需武将严守城门(武),亦需文臣整肃吏治(文),二者缺一,帝都难安。又如赈灾救民,需文臣核定灾情、分发粮草(文),亦需武将维持秩序、抵御匪患(武),如此方能救民于水火。”

皇帝闻言,抚掌大笑:“说得好!朕朝中那群文臣,只知引经据典,却不知刀枪入库需先有护国安邦之力;那群武将,只知沙场拼杀,却不知战马归槽需先有安抚民心之策。先生这篇文章,当真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!”

他当即下旨:“江颂学识卓绝,洞悉文武之道,特封‘巡按教化使’,正七品,掌天下教化之事,可遍历各州府,传朕之意,推文武相济之理。”

江颂叩首谢恩,却又抬头道:“陛下厚爱,臣铭感五内。只是臣不愿困于国子监或翰林院,坐而论道终觉空泛。臣恳请陛下允臣遍历王朝,亲眼见各地文武实情,再因地制宜,传此理念。”

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先生倒是务实。也罢,朕便准你所请。赐你金牌一面,可调动地方学官与武备,遇有疑难,亦可直接上奏。只盼先生归来之日,能让朕看到一个文武相安的天下。”

三日后,江颂身着七品官服,腰悬御赐金牌,依旧带着那只旧书箱,出了长安城。秋风吹起他的衣袍,书箱里除了《文武辩》的定稿,还多了一卷皇帝亲绘的《王朝舆图》,上面圈出了几处文武矛盾最烈的州府。

路过城门时,他遇见了一位老丈。老丈见他官服虽新,行囊却旧,笑道:“这位大人看着面生,是刚入仕的吧?”

“算是吧。”江颂拱手笑道,“不过我这官,不在衙门里坐班,得在天下间走走。”

“哦?那是做什么的?”

“说简单些,”江颂望着远方连绵的官道,眼中闪着光,“便是教世人明白,读书人的笔杆子与武人的枪杆子,原是能凑在一起,做些利国利民的大事的。”

老丈听得似懂非懂,却连连点头。江颂也不再多言,提着书箱踏上了前路。官道上的落叶被风吹得翻滚,像极了他此刻的心绪——有对未知的忐忑,更有对理想的笃定。

他知道,这趟遍历王朝的旅程,绝不会比在鹿鸣镇、青石城轻松。文臣的轻视、武将的抵触、地方的盘根错节,都将是阻碍。但他手中有笔,心中有理念,腰间有御赐的金牌,更有那份“文武相成”的信念。

前路漫漫,红尘路远。但这位新晋的教化使,已做好了准备。他的“红尘泪”,不再是初入世时的懵懂与无措,而是要在这王朝的肌理间,刻下属于“文武相济”的印记。

最新小说: 写一笔玄幻 禁灾者 书生红尘泪 绝世唐门之黑龙镇世 太极玄宗 十三志歌 亚维瑟帝国 重生之美少女异世游 浮华二月歌 这勇者多少有点不靠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