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敲打着出版社的窗户,周雨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古籍扫描件,眼睛酸涩得几乎流泪。已经晚上十点了,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。桌上散落着各种参考资料和半杯冷掉的咖啡。
《西厢记》彩绘本的出版项目遇到了瓶颈——第十七页下半部分因为霉变严重,关键对白文字几乎无法辨认。她试了各种图像处理软件,咨询了社里的技术专家,甚至联系了博物馆的朋友,但那些模糊的字迹依然是个谜。
“再试一次。“她揉了揉太阳穴,调整屏幕对比度,将图片放大到极致。那些斑驳的墨迹像在嘲笑她的徒劳。
手机震动起来,是沈墨的短信:「还在出版社?」
周雨晴看了看时间,惊讶他竟然还没休息。「嗯,在攻克第十七页。你呢?」
「办公室。想到一种紫外线拍摄方法可能有用,正在查资料。」
周雨晴想象着此刻空荡荡的A大文学院楼,只有沈墨办公室还亮着灯。她突然很想听听他的声音。
手指在屏幕上犹豫了一会儿,她拨通了电话。
“周编辑?“沈墨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,比平时更加低沉。
“叫我雨晴吧,都合作这么久了。“她靠在椅背上,闭上眼睛,“我实在没辙了,那些字就像被墨水泡过的蚂蚁爬出来的痕迹。“
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:“比喻很生动。我这里有些线索,但需要实地验证。明天我去图书馆特藏室查几本参考书。“
“我能一起去吗?“周雨晴脱口而出,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冒昧,“我是说,如果方便的话...“
“当然。“沈墨回答得很快,“明天上午十点,图书馆门口见?“
“好。“周雨晴感觉疲惫一扫而空,“对了,我找到一份清代同题材剧本,里面可能有相似对白的线索,正在比对...“
就这样,他们聊了近半小时,从文献比对到修复技术,话题不断延伸。挂断电话时,周雨晴才发现窗外的雨已经停了,夜空中有几颗星星隐约可见。
她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,却鬼使神差地从抽屉里取出那本《现代诗选》——沈墨桌上那本的同一版本。翻到中间,她找到了那首被沈墨特别标注的小诗《夏夜微风》:
“你走过的路/开满了看不见的花/只有俯身的人/能闻到那阵芬芳...“
周雨晴轻轻抚摸着诗句,若有所思。这首诗是她从大量投稿中挖掘出来的,作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。当时很多编辑反对收录,但她坚持认为这首小诗有特别的力量。
沈墨是怎么注意到这首诗的?又为什么特别标注了她的名字?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盘旋,直到手机再次震动——是林姐发来的明日会议提醒。
第二天早晨,周雨晴比约定时间提前二十分钟到达A大图书馆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,她站在古老的石阶上,看着学生们匆匆进出。
“早。“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沈墨今天穿着浅灰色衬衫和深色休闲裤,手里拿着一叠资料和两杯咖啡。
“你竟然提前到了。“他递给周雨晴一杯咖啡,嘴角微微上扬。
周雨晴接过咖啡,香气扑鼻:“睡不着就早点来了。这是?“
“危地马拉单品,不太苦。“沈墨推了推眼镜,“猜你可能需要提神。“
“谢谢。“周雨晴小啜一口,醇厚的口感让她眼睛一亮,“完美。“
沈墨领着她穿过图书馆大厅,向特藏室走去。与普通阅览室不同,特藏室需要特殊许可才能进入。沈墨显然是这里的常客,管理员微笑着向他点头,好奇地看了看周雨晴。
“沈教授今天带助手啊?“管理员递过登记本。
“周雨晴,出版社编辑,我们的合作者。“沈墨介绍道,语气比平时多了几分正式。
特藏室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。阳光透过特制的玻璃窗洒进来,为古籍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。沈墨熟练地找到几本参考书,摊开在专用阅览桌上。
“这本《明代戏曲对白考》可能有线索。“他指着一页密密麻麻的注释,“作者专门研究过《西厢记》不同版本的文本差异。“
周雨晴凑近看,发丝垂落到书页上。沈墨不动声色地递给她一个发夹:“防静电,保护书页。“
他们埋头工作了几个小时,比对各种资料。中午时分,沈墨突然轻呼一声:“找到了!“
他指着一本清代笔记中的一段记载:“看这里,作者提到他见过一种《西厢记》彩绘本,其中红娘的对白与通行本有差异。描述的位置正好是我们的第十七页。“
周雨晴赶紧拿出手机对照扫描件:“如果按照这个线索...缺失的文字可能是'且将息,莫忧心'?“
“对!“沈墨眼睛发亮,“上下文完全吻合。而且这种表达更符合明代口语习惯。“
他们相视一笑,像是共同解开了一个千古谜题。那一刻,周雨晴感觉他们之间有种奇妙的默契,无需言语就能理解对方的思路。
“饿了吧?“沈墨看了看手表,“已经下午两点了。“
“有点,但我想先把这部分整理完。“周雨晴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各种推测和验证。
“我去买点吃的回来。“沈墨站起身,“有什么忌口吗?“
“除了苦瓜,什么都吃。“周雨晴头也不抬地回答,完全沉浸在破解谜题的兴奋中。
沈墨离开后,特藏室更加安静了。周雨晴继续翻阅资料,不时做笔记。不知过了多久,她感到一阵倦意袭来——昨晚睡眠不足的后果开始显现。她强打精神,但眼皮越来越重,最终趴在桌上睡着了。
朦胧中,她感觉有什么轻柔的东西覆盖在肩上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檀香。她努力想睁开眼睛,却沉溺在温暖的黑暗中。
“休息一会儿吧。“沈墨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。“
当周雨晴终于醒来时,窗外已是黄昏。她猛地坐直,发现肩上披着沈墨的外套,桌上摆着一份三明治和保温杯,旁边是一张便签:
「雨晴:
紫外线拍摄方案已联系专业实验室,下周可以进行。
三明治可能凉了,茶水间有微波炉。
保温杯里是参茶,对疲劳有帮助。
——沈墨」
便签背面还附着一张纸,上面是沈墨工整的字迹复原的第十七页完整对白,每个存疑处都标注了考证依据。
周雨晴捧着便签,胸口涌起一股暖流。她小心地折好便签放进钱包,然后拿起手机给沈墨发消息:「对不起我睡着了,谢谢你的一切。解决方案太完美了!」
沈墨很快回复:「睡得还好吗?我在办公室整理资料,随时可以过来。」
周雨晴看了看时间,已经快六点了。「今天先回去吧,你也该休息了。周一我把完整方案发给您过目。」
发完这条,她犹豫了一下,又补充道:「外套我洗干净还你。」
「不急。」沈墨回道,「路上小心。」
周雨晴将沈墨的外套小心地折好放进包里。那上面还残留着他身上的气息——檀香、墨水和一丝淡淡的茶香。走出图书馆时,夕阳将整个校园染成金色,她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比昨天更加明亮了一些。
接下来的几天,他们通过邮件和电话紧密合作。沈墨联系的实验室成功用紫外线技术拍摄出了更清晰的图像,证实了他们的推测。周雨晴则设计了创新的排版方案,将原文、复原文字和考证过程分层呈现,既保持学术严谨又便于普通读者理解。
周五晚上,周雨晴收到了沈墨发来的最终确认邮件。她正准备回复,电话响了。
“方案通过了。“沈墨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兴奋,“学术委员会一致认可我们的方法。“
“太棒了!“周雨晴从椅子上跳起来,“我就知道你能说服他们!“
“是我们。“沈墨纠正道,“你的排版设计起了关键作用。王教授说这是他见过的最用心的古籍普及版本。“
周雨晴脸上发烫:“那...我们该庆祝一下?“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:“明天有空吗?实验室说可以让我们亲自操作紫外线设备,补拍几处存疑的页面。“
“当然有空!“周雨晴回答得太快,赶紧补充道,“我是说,为了项目质量...“
“上午十点,实验室见。“沈墨似乎没注意到她的慌乱,“记得穿深色衣服,实验室温度低。“
挂断电话,周雨晴在房间里转了好几圈,最后倒在床上,把脸埋进枕头里傻笑。手机又响了,她以为是沈墨忘了说什么,抓起来一看却是林姐:「明天同学聚会,别忘了!」
周雨晴顿时僵住了。她完全忘了这茬。咬着嘴唇思考了一会儿,她回复:「抱歉,明天有重要工作,可能去不了了。」
林姐立刻打来电话:“什么工作比十年同学聚会还重要?你知道多少人盼着见你吗?“
“古籍项目的关键环节,约了好久才排上。“周雨晴尽量使语气听起来充满歉意,“帮我跟大家解释一下?“
“该不会是跟那位沈教授有关吧?“林姐敏锐地问。
周雨晴没有否认:“真的是工作...“
“行吧行吧。“林姐叹了口气,“恋爱中的女人啊...“
“我们不是...“周雨晴的抗议被林姐的笑声打断了。
“你自己照照镜子就知道是不是了。“林姐说完就挂断了。
周雨晴走到浴室镜子前,看到里面那个眼睛发亮、脸颊微红的女孩,突然不确定起来。这是工作热情带来的兴奋,还是...别的什么?
周六早晨,周雨晴比约定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实验室。令她惊讶的是,沈墨已经在那里了,正在和技术人员交谈。看到她来,沈墨眼睛一亮,快步走过来。
“你来了。“他今天穿着深蓝色毛衣,看起来比平时随意,“刚好,设备刚调试好。“
实验室的紫外线拍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,但沈墨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步骤,甚至让周雨晴亲手操作了一部分。当那些隐没数百年的字迹终于在特殊镜头下清晰显现时,周雨晴激动得抓住了沈墨的手臂。
“看!真的是'且将息,莫忧心'!我们猜对了!“
沈墨低头看着她握住自己的手,轻轻点头:“嗯,你猜对了。“
周雨晴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,赶紧松开手,但沈墨已经转身去和技术人员讨论下一个拍摄角度了。她不确定是不是错觉,但沈墨的耳尖似乎比平时红了一些。
工作结束后已是下午三点。走出实验室,阳光正好,校园里的樱花开了,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舞。
“饿了吧?“沈墨问道,“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粤菜馆。“
周雨晴点点头:“好啊,我请客,庆祝项目突破。“
餐馆不大但很雅致,沈墨显然是常客,老板娘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靠窗的位置。点完菜,沈墨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。
“实验室多印了一份紫外线扫描图,我想你可能想收藏。“他推了推眼镜,“毕竟是我们一起破解的谜题。“
周雨晴打开盒子,里面是精美的仿古纸打印的完整第十七页,边角还烫了金。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,只能紧紧抱住盒子。
“谢谢。“她最终说道,声音有些哽咽,“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。“
沈墨微笑着给她倒了杯茶:“合作愉快。“
“合作愉快。“周雨晴举起茶杯,与他的轻轻相碰。
那一刻,在春日午后的阳光里,在樱花飘散的香气中,在茶杯相触的清脆声响间,周雨晴感到心里有什么东西悄然绽放,就像那些她从未注意过,却一直静静生长的花朵。